首页

搜索 繁体
请收藏本站网址:517book.com

第627节(1 / 3)

可仔细看看,南京都有哪些王朝建都?

东吴、东晋、南朝宋、齐、梁、陈,包括后来的南唐,再后来的太平天国,都选择在南京定都,可见这里确实是一个好地方。

可问题是,这些朝代里面没有一个是大一统王朝,说句不好听的,它们和割据势力差不多,都是偏安一隅,没有掌控过中原大局,而且这些王朝都有一个共性:

命短。

东晋国祚是最长的,也才一百年露头,最短的是南齐,只有二十三年(若计算天平天国,则只有十几年),其他王朝就没一个超出六十年的。

选择南京,似乎就意味着国祚不长。

抛开这些玄学方面的考虑,就地理位置来看,南京区位优势是很出色,易守难攻,还有长江天险,但南京对于大明帝国而言,实在是太南了一点,站在舆图上看,怎么都像是偏安一隅,而且从南京伸出触角,很难控制全国,尤其是大明的敌人都在北面,京师选在南京,每次出征都需要先赶一两个月的路,师老兵乏不说,后勤线实在是太长了啊。

一个国家的都城,必须能支撑起国家治理的需要。

南京只能担负起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治理的需要,却无法担负起军事治理的需要,不幸的是,对于大明王朝而言,军事治理优先于经济、文化治理,而解决军事治理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,那就是向北迁都!

尤其是朱允炆又想要辽东,又想要西域,还需要对付鞑靼与瓦剌,在这种情况下,不迁都根本无法维持长远的统治。

可是,话题挑出来了,没有人接啊。

朱允炆看向谁,谁就低下头,生怕被喊到名字,直到看到朱棣时,朱棣没有任何躲闪,只是安静地看着朱允炆,说出了一句让其他人惊讶的话:“太祖几度想要迁都,却没有成行,刚强了一辈子,最后却留下废兴有数,只得听天的遗憾之言,皇上有心弥补太祖憾事,臣愿第一个支持。只是不知,皇上可有中意之地?”

作儿子的,理应帮着弥补父亲的遗憾,这是朱棣的态度。

都北平,天下平(三更补)

朱棣表态支持,并不出人意料,毕竟他是朱家的人,无条件拥护与支持朱允炆符合藩王一贯的政治立场。

只不过朱棣的话,得罪了其他官员。

不等朱允炆搭话,内阁大臣茹瑺便直接反对:“皇上,迁都之事绝不可行。太祖在时,尤且不能为,眼下百姓刚过几年太平日子,可经不起如此大兴土木,还请皇上三思啊。”

“还请皇上三思!”

解缙、郁新、铁铉等人纷纷表态,立场一致。

朱允炆还没有公开迁都计划,就遭遇到了内阁与朝廷重臣的一致反对,这股阻力比朱允炆预想中的更强。

“茹阁,你曾掌兵部,你来告诉朕,南京真的适合作为京师吗?”

朱允炆不想迁都计划流产,只好追击。

茹瑺看着朱允炆,脸上露出了挣扎之色。

朱允炆说得没错,南京不适合作为大明的国都,这是理性的现实。可问题是,人是感性的,是讲究利益与利害关系的,纯碎理性的人是没有朋友的。

茹瑺在京师也有家业,一旦迁都,势必从零开始,这笔损失是没人给自己补偿的。抛开自身利益,一旦迁都,无论迁向哪里,江南的百姓都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。

迁都之前打仗,朝廷只需要保证军队几个月漫长的补给线,但迁都之后,朝廷就需要每一年都维持一条漫长的补给线,而这一条线上,是需要民力来维持的啊。

不妥,严重不妥!

“臣认为南京为都虽有些不足,但国命已定,无需变改,皇上应休养生息,勿大兴土木,才是万民之福。”

茹瑺深施一礼。

朱允炆看着众人,冷冷说:“朕非是太祖,汝等才如此之态吧?”

解缙、茹瑺等人悚然,浑身汗毛几乎立了起来。

朱允炆这几乎已经是亮出了刀子,如果他真的是太祖朱元璋,怕还真没几个人敢反对的。

事实上,朱元璋几次提出迁都想法,并没有太大阻力。

比如洪武二年,朱元璋在已经开建中都凤阳,意图迁都凤阳的同时,还与群臣公开讨论最终定都何处。

群臣给出了四个选项:

洛阳,西安,开封,北平。

朱元璋考察洛阳,西安,开封,认为这三处地方都不错,只不过因为战乱缘故,天下初定,百废待兴,这些地方已是破败与衰落,故而放弃。

北平也在朱元璋的选择之中,只不过朱元璋认为若是选择在北平,自己是不可能住在元朝的宫殿里去的,必须重新规划与建造宫殿,而这又需要花一大笔钱,劳民伤财,且后勤压力太大,不得不放弃。

抛开了四个选项的朱元璋,转头开始不珍惜民力起来,选择在了凤阳营造都城,同时还征调民力修筑与扩建南京城……

在朱允炆看来,朱元璋最中意的定都之地应该是开封,因为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