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阳城。
一处高楼,寒风几许。
岳四海手持望远镜,缓慢地扫视着城中的街道,想要找寻出白莲教徒的踪迹,刘长阁就躺在藤椅上,身上还盖着虎皮毯子,浑似已然入梦。
杨山蹬蹬上了高楼,径直走向刘长阁,禀告了一句:“城中已布置妥当,只要白莲匪首来,定能封死在这城中。”
刘长阁没有睁眼,只抬了抬手,示意自己知道了。
杨山看了看一旁桌案上的望远镜,身上想要去拿,耳边却听到了刘长阁的声音:“这不是你可以碰的宝贝,去把孙岳请过来吧。”
“小气。”
杨山缩回手,转身下楼。
岳四海放下望远镜,揉了揉酸涩的眼眶,问道:“这个时候不应该请李芳英,找孙岳是不是有些不合适?”
刘长阁身子一动,枕着双臂,藤椅摇晃起来:“京师来的消息你也看了,曹国公府与古今有关系,虽然李增枝一口咬定是自己一人所为,与李景隆、李芳英无关。但很明显,李景隆是知情的,这就不容人猜想,李芳英会不会知情,会不会参与其中?”
“再者,白莲匪首选择武会试开始之日作为集议的时间,以凤阳城为地点,显然是特意安排好的。时间不好说,但地点巧合的让人不由怀疑,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其他地方,偏偏选择在中都,还是李芳英为留守的中都?”
岳四海坐了下来,兀自拿起桌上的红枣:“凤阳安全局千户左周调查过,李芳英并没有问题,这几年间与京师几乎没有联系。”
刘长阁冷笑一声,坐了起来,看着岳四海:“我不怀疑左周的能力与忠诚,但我怀疑李芳英,这个人隐藏在中都,低调地几乎让人忘记了他的存在。身为中都留守,又是国公之弟,是你,你能如此低调吗?”
岳四海摇了摇头,自己是留守,大哥是国公,不说无法无天吧,但在凤阳这一亩三分地上,还是要跺跺脚,其他人都要害怕的。过于没存在感,真被朝廷遗忘了,那也就彻底没前途了……
刘长阁摘起望远镜,走到栏杆处,看向城中:“据俘虏白莲教徒与杨幼文交代,白莲教没有改变计划,依旧打算在凤阳城召开集议,这一点让我难以想明白。”
“佛母不可能不知道白莲沫儿被捕,安全局接二连三的动作,抓获多名白莲教匪首,这也告诉了他们,沫儿背叛了白莲教,在这种情况下,隐藏起来,才是最好的选择,可他们偏偏还要集议中都,这到底是为了什么?”
岳四海无法回答这个问题,只好拿起另一个望远镜,继续观望,视野中,不过是生活百态,似是各自忙碌。
“有情况。”
岳四海突然喊道。
刘长阁连忙走过来,顺着岳四海手指的方向,用望远镜望去,视野中出现了十几个人,三个独轮车,不断有人将东西放在车上,然后绑扎结实,一些人敲开了其他人家的门,不知道说了些什么,里面的人拿出了包裹交给门外的人。
“这是不是白莲教?”
岳四海有些警惕。
刘长阁也拿不准,命人传左周。
白莲教徒多是平民,打扮与生活方式,与平民无异,虽然这些人带着孩子,谁能保这些孩子不是白莲教徒故意带在身边,遮人耳目的?
左周匆匆上了楼,待问明情况,又亲自拿着望远镜看了看,这才苦涩地将望远镜交给刘长阁,道:“他们不是白莲教,只是乞讨的百姓罢了。”
“乞讨的百姓?”
刘长阁惊讶不已,岳四海也有些狐疑,问:“你如何可以断定是百姓,他们又为何乞讨?”
左周哀叹一声,解释道:“因为冬日了,他们要回江南了。”
刘长阁、岳四海对视一眼。
凤阳,朱元璋的老家,龙起之地,大明中都,听起来很牛,但实际上,很悲催。
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这里除了一座辉煌而烂尾的中都城之外,就找不出来辉煌的东西了。
事情还需要从开国之后说起,朱元璋曾想迁都凤阳,以老家为一国之都。
但迁都,必须有住所,朱元璋也不可能和老婆孩子住在小树林里。所以,无数匠人、民夫被调到凤阳,从事繁重的皇宫营造工程。
但光有人造房子是不够的,凤阳经过元末战争,人口稀少,出个门走半个时辰,都未必能遇到活人。既然要当国都,自然不能如此磕碜。
于是,朱元璋从江南富裕之地迁移了二十万人口,给他们上了凤阳户口,让他们成为了未来国都的第一批百姓。
嗯,也是明代最后一批……
后来的事就很清楚了,中都烂尾,工程修不下去了,中都也就那样了,好在朱五四老先生的坟是修好了,而且还很气派。
老爹老娘得到了安寝,朱元璋又亲自写了碑文,一桩心事了了,至于那些烂尾楼,就不管了。匠人、民夫,各回各家,各找个妈。
按理说,事情到了这里,也算是自由解放,一桩好事。